茶在江湖——云林
:《台湾茶第一堂课》 :陈焕堂、林世煜 :地理 漳湖一线,从海拔八百公尺到一千三百公尺,
由竹子改作茶,并与休闲产业结合。
特色是春茶採收很早,三月下旬採收,清明节前就上市了,
多為青心乌龙及金萱。
「磬仔」,用来浸泡竹子。竹子泡得又软又烂之后,打成纸浆做金纸。云林县古坑乡樟湖村,海拔约八百公尺,它的制高点就叫做「五个碧仔」,不过四周不是竹林,二十年前就改作茶园了。当时的竹价开始败市,竹林又染上「天狗巢」症,眼看就要无以为继了。樟湖和更早就种茶的梅山乡有地缘关係,茶种和制茶技术很快地引进。
为了开辟茶园,竹林砍倒了,锄头深深地掘入软土,竟然挖出不少枪弹。这些遗址遗物并不太古老,不曾被列為古迹,倒是勾趄村里老人家不少尘封的记忆。古坑地形险恶,居民个性强悍,二二八时曾对抗国民党官兵,也有很多平地的流亡者逃到那里。萧萧的竹林裡原有飘忽的魅影,多年之后都化为热茶上的轻烟,和閒坐时的谈兴。其实,更早在日本时代,附近就种过红茶,在幸存的竹林深处,偶然仍有大叶种茶树的踪跡,只是它们被忘得更淡了。
樟湖一线海拔较低的华山、桃源,原先种柑橘,如今是平台阶段型的茶园。较高处则是草岭,石壁等村,海拔有九百至一千三百公尺。这一带原先也都种竹子,举凡做鹰架的孟宗竹、桂竹,或者做笋干的麻竹都有。村里的土地大都是属于云林县政府的「经济农场」地,由茶农纳租经营。
古坑乡石壁茶园,多种青心乌龙和金萱。
古坑乡樟湖茶园。茶业的成功,让茶园迅速扩充,并朝向观光化发展。
一九八0年代 ,还不曾种茶以前,这几个偏远的村落只有老人和学龄前的幼童,国中以上的少年都下到古坑镇上住校,当完兵的男子更是一去不回。但是茶园兴起之后利润可观,又需要密集的劳力和技术,青壮外出的子弟便纷纷回笼。以樟湖村为例,从原来的二十甲茶园,逐渐扩充到八十甲,随后又往观光化方向多元发展。如今家家户户都在斗六,古坑镇上置产,学龄儿童有两个家可住,走起路都有风了。
草岭的情况和樟湖类似,名气甚至还要更大。乡里多种金萱,草岭某观光饭店,就有名唤「金萱楼」的建筑,可看出茶农如何由种茶起家,又配合休閒风气的兴起,朝向多角化经营的跡象。不过如今草岭最著名的景观,却是因九二一而生出的堰塞湖,它像一头面目狰狞的巨兽,虎视眈眈地蹲踞一旁,随时要将附近的一切吞落腹底。岛上不稳定的地质,禁不起人为的蹂躪,草岭人的感慨应是别有心酸吧。
古坑乡沿线,地势险恶,大石密布,是必须靠人工採收的困难地形。多种青心乌龙和金萱茶,特点是春茶收成很早,三月下旬採收,清明前就上市了。此地有大型游乐场,古坑茶便因而命名為「剑湖山茶」。
云林县境内,另有清水溪畔,海拔三百公尺的林内乡坪顶村,属机採茶区,量与质都有限,大都因地缘关系依附於竹山、冻顶名下。再往平地是古坑、斗六等市镇,一线到海都是平地的农业区了。这里的民风和山线同样强悍,声名远播纵贯线沿路。
不过他们不种茶,讲究的或许只是,在论天下角头英雄时,泡一壶好茶,涵养几分情义吧。
古坑茶区多巨石,是只能靠人工採茶的困难地形。
所费不菲的階段平台茶园。
云林县一林内乡
◎茶区简史 一九八0年代开始种于坪顶
◎茶区分布 坪顶
◎地形地质 八卦山南端,红壤土,海拔350m
◎主要品种 青心乌龙、金萱、翠玉、四季春
◎茶作管理 机械化经营,手採机採并用,中小型加工厂
◎制程特征 球型乌龙茶
◎产期产季 三月底到十一月底,年收四季
◎商品名称 林内:云顶茶
◎市场行情 ☆☆★★★☆☆☆☆☆
◎商品评介 量少,依附于冻顶茶名下贩售
◎交通状况 由斗六进入,无公共交通工具
◎农特产品 竹笋及其加工品、竹制品
云林县一古坑乡
◎茶区简史 一九八0年代由华山村开始种植,逐渐往禹地拓展
◎茶区分布 华山、桃源、樟湖、草岭、石壁
◎地形地质 山坡地,少量水田转作;砾质壤土;海拔1400-1500m
◎主要品种 青心乌龙、金萱、翠玉、四季舂
◎茶作管理 入工集约管理,手採,当地或外聘茶工师傅,小型加工厂
◎制程特征 球型乌龙茶
◎产期产季 四月上旬到十一月下旬,年收四至五季
◎商品名称 古坑:剑湖山高山茶
◎市场行情 ☆☆☆★★★★☆☆☆
◎商品评介 海拔和天候差异大,属困难地型,品质悬殊,中低海拔的价格尴尬
◎交通状况 由竹山,沿149号公路进入,无公共交通,需自行开车前往
◎农特产品 竹笋及加工品,竹制品,柑橘,柳丁
◎著名景点 草岭堰塞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