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一级导航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 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打开一级导航
放大字体 字体大小 缩小字体
上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下一篇

一叶外销沧桑

文章出处:《台湾茶第一堂课》
文章作者:陈焕堂、林世煜
文章标签:历史
字数统计:6330 字 文章访问量:23

  那时,外销创汇,淡水河往北海岸,一路山倚着海,夹着二号省道,那里是台湾最早最大的外销茶区。不论品种产地,不分时令节气,产品制程规格化,做出来全是清一色。「这才是做事业啊!」台茶外销旧老们说。
  台北市捷运淡水线,沿着淡水河一路奔驰。在终点站下车,继续沿着出海口往北海岸而去,一路山倚着海,夹着二号省道。很难想像吧,这一线地段,在一百多年来曾经是台湾最早最大的外销茶区,全盛时种满了三千多甲地;甚至一九七九年,也还有两千多甲。如今通通没了,近三十年的光阴,让曾经连绵的茶园风光,也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。


日本统治时期,为了提升台湾茶的外销绩效,多次组织了海年拓销团。

  那一片广袤的茶园,都把茶青交给两家大厂,不论红茶、绿茶,茶青合起来一天可以炒制十万公斤。如果做半发酵茶,大型茶厂的焙笼间,挖有四百至六百个炭火坑,靠两个师傅加五六个助手照看火候。战后大量出口珠茶到摩洛哥、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,等开的出货量都要上百只二十尺柜,每一柜装茶八吨;逢到高峰期,茶商联合出口,从桃竹苗茶区包火车装运,直送基隆港,那里有  charter  的货船等着。Charter  也者,包船是也,时当一九七0年代,离现在还不算太远。
  「这才是做事业啊!」早年发迹的台茶外销耆老,谈起「当年勇」,不免嘘唏。他们从最早的碰风乌龙茶做起,一公斤卖美金十几元,一直做到一公斤仅三、四毛的碎型红茶,「茶是国际性的大生意」。欧陆的零售价,是台湾起岸价的三倍;换句话说,目前台湾产地卖三千元的桠风茶,到了伦敦的  tea  house,就要上万元一斤。茶生意的买方和卖方,很显然都是赚大钱的。
  利之所在,人人趋之若骛。安溪的茶工师傅,远渡黑水沟前来淘金。昭和五年,西元一九三0年,日本政府在桃园林口头湖村,设立总督府茶业传习所;加上台湾华人固有的机敏灵动,当时创造台茶奇跡的产制销各路人马,都到齐了。那一代的茶界,人才辈出,茶园遍布各地,茶厂规模宏大、设备完善。「市场要什么。我们就做什么。」要乌龙,要红茶,要炒青绿茶、蒸青绿茶,我们都会,我们都有,只要你下单,我们就出货。茶青不够吗,没关系,把老叶掺进去;还不够吗,整段比人高的树枝砍下来剁,反正客户要的是「碎」型红茶;做绿茶用的茶青太粗老,怎麽揉都不能成型,没关系,掺些糯米粉,太白粉也无妨;绿茶有些库存,偏偏客户要乌龙,那也是小  case,通通倒进炒锅里焙熟,闻起来满室火香,俗称「绿茶改」,反正没有谁搞得清楚它发过酵没有。
  那时做茶,才不论什么品种产地,乌龙茶、红茶、绿茶,都是清一色,有什麽用什麽。全年四季,春茶、夏茶、二水夏和秋茶,全年各季混合拼配,使货色规格化。各家外销厂都有库存,反正都是焙熟的,不易变质;世界茶市场每隔三、五年都会闹一次饥荒,到时逢高脱手一次出清,就发了。「这样整年都能出货,才是事业嘛;哪有作半年休半年的生意。」耆老们对今天内销市场上,抢购当季新鲜货,动辄讲究海拔、品种、火候的龟毛劲儿,一致地表示很一感一冒。


装箱妥当,等待包船航向外国销售的福尔摩沙茶。

  台湾外销产业的蓬勃不是没道理的,哪一行哪一业不是见招拆招的高手呢。台湾的业界向来充满「研发」精神,兵来将挡、水来土掩,客户下什么单就出什么货。有这样满脑子「street  smart  」的人才,难怪台湾在第二世界国家当中。最早发财起家。这是有道理没错,但是台湾传统产业的没落,归咎于「聪明反被聪明误」,恐怕也是八九不离十。
  低加工层次,低附加价值的传统产业,一项一项地没落,一家一家地移出。昔日坐拥大茶园的老板们,把茶树砍下来,改种「高尔夫球场」;或者设立游乐场,盖起郊区别墅。产业没落声中,老板们的土地和工厂换成钞票和股票,钱还是有的,眼光看得够远的,挟巨资投入新兴内需产业,做起速食面、罐头汤,或宝特瓶装饮料,依然是业界龙头。其他人事业没了,做个「閒閒美黛子」,彷彿很不是味道。
  其实茶之为业,自台湾开港栽植以来,一直有些垂直分工的。茶农、茶贩、拉皮条做中人的「茶猴仔」,粗制厂、精制厂、买办和洋行,各司其职。其后的外销茶厂,做的是收购毛茶、拼堆拼配、拣剔、烘焙、精制的细工,以及选样、议价、接单、下单、生产、检验、包装、运输、出口、押汇的事。他们的本事是「软体」,是独到的眼光和调度整合的能力。真正有实力有人才的「大商社」,不会因为个别产地的工资上涨,就做不下去黯然出局的。


茶厂内,妇女们一叶一叶地审视茶叶,进行毛茶的挑剔作业。

  但今天的茶人,早已随著产业结构的改变,移师到福建、越南、泰国和印尼去种茶做茶,那里材料和货品不是问题,而世界市场依旧在。问题是「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」,如果宝刀未老,何妨御驾亲征,像其它传统产业的经营者那样,从中国和东亚组织生产,再来个第二春。只是时代不同了,跨国事业面临的竞争是艰巨的考验,是资本和技术密集,大型商社的活动场域;台湾的茶人,和一千传统的「贸易仔」,能在产业的转型中浴火重生吗?

关闭联系菜单 关闭联系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