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一级导航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 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打开一级导航
放大字体 字体大小 缩小字体
上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下一篇

断裂与传承

文章出处:《台湾茶第一堂课》
文章作者:陈焕堂、林世煜
文章标签:市场
字数统计:6792 字 文章访问量:22

  一九七0年代之后,外销转内销,岛内市场崛起之后,台茶重镇往南移到中部茶区,小农经营,自产自制自销,冻顶之名显赫,几乎成了乌龙茶的代名词。
  「蕃庄」,字面上来说,是指茶叶被洋鬼子装箱运走的意思。蕃庄乌龙,是早期外销的最大宗,买主遍布全球,茶园绿满北台湾。又有「铺家」,做的是包种茶生意,专门供应南洋华侨,有所谓「安南馆」和「暹逻馆」,产区集中在古来的包种茶产地——台北文山堡。
  一九七0年代,外销转内销,岛内市场崛起之后,台茶重镇往南移到中部茶区,冻顶之名显赫,几乎成了乌龙茶的代名词。台湾的四大老茶区,冻顶和埔中都列名其中,然而距离北部的出口港较远,制茶技术和经营规模都远远不如。北部外销茶区必需恪守产制分离的「制茶管理规则」,茶厂须备有工厂登记证,产品才能外销。这项规定,在中部茶山是陌生的,那里自来就是小农经营,自产自制自销,没有政府单位前来闻问。


专门供应南洋华侨「铺家」,所使用的茶叶包装纸。

  台湾的产业,多是岛国的外销导向型,生产规模都是着眼于全球市场。原料经过简单加工之后出口,厂商前脚押汇收款,后脚就进酒家胡天胡地,较谨慎者购屋置产投资股票,搭上泡沫经济膨胀的致富列车。至于内销产业,小小两千万人口的市场,外销业者是不屑一顾的。他们做惯了以货柜出口的大生意,对于买斤卖两,收了「菝仔票」,不知道能不能兑现的小买卖,一向兴致缺缺。内销厂在外销业者眼里,就像流动摊贩面对百货公司一样可笑,了不起让他到样品室和仓库里,「切」点剩余物资就算了。


茶叶过磅,准备进行后续的封袋,装箱作业。

  台湾的产业之间,外销和内销是「断裂」的,各自不相闻问;茶业也是一样,而且北部外销茶区和中部内销产地,也是断裂的;当今自产自销的茶农和早期外销厂的大老板,也是断裂的,他们各有各的世界。就时代划分来说,当传统外销产业外移之后,内销业者也并末翻身。台湾市场很奇怪,你或者买些粗制滥造的便宜货,或者到委託行买舶来品,那些曾经因价廉物美,广受欧美第一世界喜爱的外销「无印良品」和「OEM」产品,反而买不到。
  在传统产业面临时代压力而断裂的时候,茶业却因为具有难得的特色而存活,甚至在泡沫经济发达之中,更加繁荣,从冻顶而高山,从平价的纸包「茶米」,一路飙到令人咋舌的天价。这股逆势上升的气势,靠的是什么秘方呢?
  坪林包种茶区的故事,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。北部的「蕃庄」茶区随著市场变迁都消失了,只有做「铺家」生意的坪林,存活下来。为什么呢?那些蕃庄茶区,资本雄厚消息灵通,市场要什么,他们就做什么,但是等到市场什么都不向他们买时,整个外销产业就垮了。
  坪林却不是这样,他们因为较靠内山,交通不便,加上地势崎岖,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,反而安于小规模的古法生产,而且百年如一日地卖到安南和暹逻的华人市场。他们未曾随人起舞,保留了传统乌龙茶的特色。这种坚持,使他们在一片断裂声中存活下来,形成特殊的,传承的一页。
  中部的内销乌龙茶区,也传承下来,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制作乌龙茶,安于原先小得可怜的岛内市场,终于等到了出头天的一曰。一百多年来,台茶的高峰产量都在每年两万吨上下,以前几乎全数外销,现在却连自己喝都不够,这庞大交易的利润,让小茶农和小茶行都赚了,但专作外销的茶人不与焉。很明显的,坚持传统特色者活下来了,中部茶区和北部的包种茶区,都因为坚持做自己内行的,有特色的半发酵乌龙茶,而传承下来。那些改来改去的,都不在了。
  传统产业,倘若能保留并发扬它的特色,往更加精致的境界「向上提升」,其前景并未封闭。包种茶区能跨越外销与内销两代,依然生机畅旺,就是一个坚实的例子。而中部的冻顶型乌龙茶区,随后往高海拔发展,更以特殊的「产地香」——即所谓的「高山气」,造成新一波的销售高潮,甚至独创特殊的品茶风格和茶艺文化。台茶是有机会往更精致、商品价值更高的路走!
  但是目前的趋势,为了追求茶叶外型细致紧结,往嫩採和轻发酵偏移,造成乌龙「绿茶化」的现象,失去了乌龙茶的特色。一旦失去特色,在市场上就会被取代,接下来便将是断裂。不仅如此,这一代的台湾茶人,还把这一套招式,带到福建去,在那里监制台式的乌龙,回销岛内,或混充台茶在中国内地销售;由于买价较高,颇受当地茶农的重视,眼看着有样学样,不需太久,福建茶区将被「导误」,而历时数百年的半发酵茶,恐怕就成了濒临绝种,应受保护的人间遗产了。这恐怕不算是善意的回馈吧!反省百年的台湾茶史,找到断裂、甚至是覆亡,与传承和发展之间的线索,或许值得当代的台湾茶人参考。


将茶叶一一封袋、装箱、准备外销。

  世界市场自有其运转的机制,唯有精益求精,坚持「照起工」,不「偷吃步」,有不能替代之特色的人就能留下来。Formosa  Oolong  Tea能不能传承,就看新一代茶人的诚意了!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关闭联系菜单 关闭联系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