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一级导航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 添加微信号,可微信下单

打开一级导航
放大字体 字体大小 缩小字体
上一个 上一个 下一个 下一个

冻顶乌龙碳焙重焙

冻顶乌龙碳焙重焙 类别:乌龙茶 产地:台湾 价格:¥0.00元 重量:0克 生产:2025年 规格:无 手提袋:无 保质期:五年

产品基本属性

产品内容介绍

茶农:陈恩村
茶园地址:南投县鹿谷乡永隆村
  把所有味道焙掉,茶香就出來了。
  陈阿跷长子陈恩村制作,40年前的味道,叮舌,凉喉,糯米香,油垢味,带胭脂味。
  茶品温醇、饶富喉韵,揉捻塑茶形,尾卷呈「虾目」状。制作时,闻着气味,风向一吹,随时起身调整炭火,以脸测温,同时不超过两个烘炉,轻揉翻滚,竹筛与茶叶厚度,只留一截小手指,确保焙茶的清香,没有杂味。陈恩村父子一起焙火,一天的成品大约10斤,产量不大,所以维持了传统。
  陈阿跷的限量茶,一斤六十万起跳,被视为藏茶界的劳斯莱斯。一生得过七次冠军茶,却没有一次以真名现身。他生前低调,身后茶价暴涨。每次焙茶时,阮尪(我的丈夫)就搬一张板凳睡在笳苈(静置茶叶的竹筛)下,闻著气味,风向一吹,随时起身调整炭火。」八十岁的陈刘素珠拿著黑得发亮的木质炒茶板,在空中比画,另一头是阿跷师一手起造的烘茶间,门头依旧贴著「谢绝参观」字条,一坪大空间砌著两口灶,薄薄炭烬,飘著淡雅茶香,在这密室中,彷彿主人从未离去。「天在做茶,不是人在做茶」   茶菁日晒足、浪菁柔和顺应气候做茶,陈阿跷过世二十五年,七十年代从他手中产出的比赛茶,在茶坛仍有每斤六十万元以上的身价被限量收藏著,包括国巨董事长陈泰铭与新东阳董事长麦宽成,都是阿跷老茶的爱好者。紫藤庐老板周渝说:「许多老茶放了二十年反倒会释放出菁味,但陈阿跷的茶发酵度做得相当好、很稳,他的炭焙从不假他人之手,发挥到极致。」十年前,台北市政府在小巨蛋举办「煮水论茶赏茶会」,周渝就带著阿跷师七十二年次的冠军茶,与詹勋华、李曙韵等资深茶人打擂台,「艳惊全场」。
  回到七十二年的那个春天,比赛前夕,陈阿跷从焙茶房步出,仅对大儿子陈恩村(报名者)丢下一句话:「西装去攒好便(准备好)。」 
  陈阿跷的自信,来自老天爷的照会。
  「那一次未时(下午二点)茶叶挽回来,我爸爸望著天说,茶菁日头足,浪菁(日光萎凋)风微微(柔和),今年的茶,一定好。」陈阿跷常对陈恩村说:「是天在做茶,不是人在做茶。」
  「冻顶茶有一股直线条的正气,喝了全身舒畅,是别的茶喝不出来的。」王德传茶庄总经理王俊钦说,陈阿跷的茶园在冻顶山麒麟潭附近,「早期那里有很多白鹭鸶,麒麟潭的雾直到中午才会散去,雾把茶叶含住,阳光是温柔的,这样的茶叶胺基酸比较多,制茶后的滋味也比较饱满。」
  天时、地利、人杰。冻顶乌龙茶在七十年代崛起,陈阿跷的制茶名声,也逐渐闯出鹿谷山城。「当初我们家最大的客户是高雄的唯王食品,每月交茶三百斤给唯王旗下八家满汉餐厅,客人用餐,若要喝茶,阿跷师的茶,一壶三百元。」
  当初庶民用餐的茶,如今炒作到一斤六十万元限量茶。现在要喝陈阿跷的茶,一公克要一千元,喝上一口就破百。谈到父亲的茶价如此疯狂,陈恩村无奈地说:「若我爸爸知道,他的茶被炒作成这么高,应该会哭。」
  外传阿跷师的冠军茶,在市面流通不到十斤,成为藏家疯抢的珍品,真伪难辨。陈刘素珠说,前几年还有一名马来西亚的藏家,特别飞来鹿谷拿给她鉴定,「早期阮尪茶叶的四角纸包都是我包的,我在折角有做记号,外面的仿冒茶,我一看就知道。」


陈阿跷(图右),鹿谷冻顶山永隆村人。剃头师,29岁做茶,悉茶性,茶品温醇、饶富喉韵,独创揉捻塑茶形,尾卷呈「虾目」状,巧如工艺。


木头炒茶板、印著「跷」字的茶筛。虽然陈阿跷过世25年,但制茶器具与认真态度,依旧在陈家传承著。  左起,陈奕锋(孙)、陈刘素珠(妻)、邱富美(媳)
  七次特等奖,没有一次用本名  不以名气战胜群雄纯以技术展现热情
  「外面所谓阿跷师的老茶,八成都是假的」、「我爸爸的茶,我们家并没有留,这一颗阿跷茶,还是老客户送来给我儿子当结婚礼物。」陈恩村拿出一颗巴掌大的球形茶,这是三十年前陈阿跷送给亲朋好友的「特殊款」,他说,早期制茶者,没有存茶的习惯:「肥料、工资、包装⋯⋯样样要钱,茶叶一出来,茶农快点变现,根本不可能囤茶等增值。」
  陈阿跷一生得过七次特等奖,皆以陈恩村、  陈代彬、陈代统三个儿子名字报奖。「他一生淡泊名利,仅对制茶有兴趣。」
  民国七十年,陈阿跷第一次得到头等奖,奖金三万元,「他拿了五万元,让我跟村里的亲戚去日本玩。」陈刘素珠说:「夫妻做茶是没暝没日,他不会开口说『妳辛苦了』,但会用行动来表示。」
  两人结婚初期,陈阿跷原是剃头师,当时中国武夷山制茶师傅来鹿谷找茶,陈阿跷常帮制茶师剃头,听久了,慢慢摸索出武林秘笈。陈刘素珠说:「我们第一次买地种茶,一半拿来种番薯,因为光做茶是吃不饱的。」
  直到八十年代,台湾经济起飞,客厅即工厂年代,会在客厅泡茶招待客户,送茶就成为台湾人礼尚往来的情分表现,制茶师傅身价暴涨,好的乌龙茶一斤上千元,厉害的茶农收入渐丰。
  「是茶在教人,不是人在教茶」   焙茶间没有温度计、电烘箱制茶凭感觉
  陈恩村也是当时返乡,跟在父亲身旁制茶。「我爸爸制茶很专心,儿子跟在身旁问东问西,他不见得搭理。」年轻气盛的陈恩村埋怨父亲盖步(留一手),有一回遭父亲怒斥后,陈恩村气到返回房间,但他躺在床上五分钟后,越想越不对,急忙起身跑回焙茶间外,在门缝外,细看父亲身影在茶叶和炭火缝隙间穿梭的手势。
  「我爸爸不是制茶师傅,算是艺术家,他的天分无人可敌。」如今他操著同样的手势,在父亲一手打造的焙茶间,没有温度计,也没有电烘箱,甚至连电扇也没有⋯⋯,全部凭感觉与经验。他想起父亲讲的一句话:「是茶在教人,不是人在教茶。」除小儿子早逝,大儿子陈恩村与二儿子陈代彬,都以阿跷师的招牌,继续在鹿谷永隆地区制茶。
  「陈阿跷的茶,每个时期各有风味。」桃园地检署检察长朱兆民是陈阿跷三十几年的挚友,品尝过他不同时期的茶。他说,新焙茶像少女,香气足、口感强,难以忘怀。十年以上的茶,像是熟女,柔顺却难以捉摸。三十年以上的老茶,已达人生淬炼,味淡却滑润,喝下去的舒适,身体自然会告诉你。
  不知道是否长期接触炭火烟薰,陈阿跷与弟弟陈胜助,都在壮年因肺癌离世,病榻中朱兆民前往探视,陈阿跷唤来陈恩村与陈代彬两兄弟当面交代:「以后你们做出来的茶,要请朱大哥回来喝,确保味道不会跑掉⋯⋯。」谈起这段忘年茶缘,朱兆民说:「陈阿跷是用生命来做茶的一代传奇。」
  二○一六年五月三十日,春茶比赛揭晓当天,大批茶农挤在比赛现场,等著赛事结束,冲向品茶桌,啜茶汤、摸茶底,一探究竟冠军茶的滋味,三十岁的陈奕锋也挤在其中,他是陈阿跷的孙子,数年前返家学茶。「今年的冠军如何?」他眼神发亮地说:「非常厉害、饱满,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」阿公陈阿跷已成为鹿谷传奇,但在茶香的逐赛中,一代又一代的拼搏,仍继续较劲下去。
  「手势要柔,茶叶才不会受伤」,在一坪大的炭火空间中,阿跷师的大儿子陈恩村,每十分钟翻茶一次,细腻对待。


拌了糯米水的茶球,是陈阿跷当初赠友的私房茶。陈阿跷孙子陈奕锋结婚时,友人「回赠」  陈家当贺礼,是陈恩村手中仅有的父亲的茶


阿跷师古法工序重现

  陈阿跷生前建造的焙茶间,仅供两人转身,空间不大,却是一生精华,儿子陈恩村带我们一窥传奇茶师的炼茶心术。

1、以脸测温
炭火是活的,不能恒温调控,须以脸庞测温「约130度,不烫脸,就不烫茶」。

2、专注守火
不能超过两个烘炉,否则焙茶顾不来。

3、轻揉翻滚
焙茶,不是炭火烫茶,而是茶碰茶,温柔触及。

4、一公分高度
竹筛与茶叶厚度,只留一截小手指,确保焙茶的清香,没有杂味。

关闭联系菜单 关闭联系菜单